去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蘆山發生地震,讓滎經縣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砂器遭受重創。許多生產砂器的窯體受損,經過一段時間的修復,滎經縣古城村砂器一條街上的砂器生產又恢復了往日繁榮,古城村一間間砂器作坊里重新升起了爐火。
北京青年報記者在滎經砂器的主產地了解到,滎經縣砂器擁有2000多年歷史,它是以當地盛產的一種黏土和煤灰,經1000度以上的高溫燒制而成。這些砂器質地古樸,抗腐蝕、耐酸堿,不起化學反應,儲食物不易變質,能保持食物營養成分和食鮮味美,因此廣受贊譽。產品主要有茶具、砂鍋等,享有“東有宜興紫砂,西有滎經黑砂”美譽。
地震后一周年,北青報記者來到滎經古城村砂器一條街的砂廠,兩位窯工正在把窯蓋吊起,露出十來個燒得金燦燦的砂罐。為了遮擋窯中涌出的熱浪,兩位窯工戴著斗笠,披著披風,雙手緊握長長的鐵鉤,將燒得通紅透亮的砂罐一個一個勾到旁邊的窯中,進行下一道工序的燒制。
這砂器廠的曾老板介紹說,去年蘆山地震時,劇烈的搖晃將廠房震裂。地震來襲時,兩個窯里正在燒制的砂坯全部震裂,摔壞了上千件砂器,損失慘重。不過,在政府的幫助下,砂器廠很快恢復起來,他改建了廠房,平整了地面,還新修了三座窯和一座樓。如今,他每天要做的就是把黑砂泥捏成砂罐和茶具,然后放在火中烘燒。曾老板告訴記者:“我的祖祖輩輩都是做砂器的。以前的砂器很簡單,不是砂鍋就是砂罐,價值不高,一個砂罐只賣幾十塊錢。”蘆山地震以后,他就一直想著怎樣把砂器產業做大,同時更好地延續砂器文化。目前,他的砂器廠已經有20來個工人,一年能夠生產近10萬件砂器。砂器的制作工藝也在提升,除了傳統的銀灰色,現在已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燒出不同的顏色。今年開始,已經把工作重心從制作砂鍋和砂罐轉到了工藝品制作上來。由于工藝品的生產要精細得多,他還特意從四川美術學院請來了擅長設計的學生,幫助設計藝術品,目前,盡管產量不大,他還是從中看到了發展的前景。
震后,滎經從事砂器生產的三十多家作坊,在專注于傳統手工藝傳承的同時,滎經縣有關部門也開始幫助他們通過產業復興尋找新的發展空間。滎經砂器雖然受到地震的影響,但是也為砂器的振興帶來了機遇,砂器制作工藝也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進行保護。在去年8月份成立的滎窯砂器藝術館里,北青報記者了解到,這里不僅繼承了傳統工藝,他們還請來了景德鎮的制瓷工匠和藝術大師,在相互交流和切磋中,采用新的理念,新的制作工藝來提升滎經砂器的藝術價值。
滎經砂器,一個土陶時代的產物,在經歷了“火與土”千年不變的演煉后,還在頑強地生存著。